色www,五月婷婷深爱五月,午夜国产一级片,色噜噜综合,国产大胸无码视频,清纯美女被操黄网站在线观看,波多野结衣av高清一区二区三区

重估宗白華-建構現(xiàn)代中國美學體系一個范式

時間:2024-09-14 19:44:02 哲學畢業(yè)論文 我要投稿
  • 相關推薦

重估宗白華-建構現(xiàn)代中國美學體系一個范式

重估宗白華——建構現(xiàn)代中國美學體系一個范式 1981年,84歲的宗白華的第一本文集《美學散步》出版,其飛揚靈動的文筆和深湛的哲思迅即震驚了中國美學界。其實,《美學散步》只不過是宗白華思想的冰山一角。1994年,《宗白華全集》整理出版,宗白華的思想主體浮出水面,我們這才看出里面的思想是一個貫通古今中外,匯通文史哲,溝連藝術、宗教甚至科學的體大思深的體系。
我們發(fā)現(xiàn),宗白華的論文、講稿和著作提綱涉及了古希臘哲學、中世紀哲學、近代經(jīng)驗論、唯理論,德國古典哲學以及實證主義、唯意志論、馬赫主義、生命哲學、實用主義等,他翻譯了最為艱澀深奧的康德“三大批判”之一《判斷力批判》上卷,并與洪謙等合譯馬赫的《感覺的分析》,在晚年還有薩特和羅素哲學的筆記。關于中國學術,宗白華除了一些精彩的論文之外,還有“中國哲學史大綱”、“近代思想史提綱”、“形上學”、“孔子形上學”等一些提綱和筆記,對于先秦的孔孟老莊和《周易》、魏晉玄學、佛學、宋明理學、近代哲學,都有系統(tǒng)論述。正是在這種廣博深厚的中西學術背景下,宗白華確立了他對于中西哲學和美學思想研究的比較意識和觀念。而這一點,我認為是宗白華學術研究中思維的特色,也是他取得輝煌學術成就的關鍵。
本文從三個方面入手,試圖描繪出宗白華美學思想的一個大致面貌。

宗白華形上學的構成及其最高境界

宗白華的美學思想是與他對于中國哲學形上學的思考聯(lián)成一體、互為表里的!蹲诎兹A全集》第1卷中的“形上學”筆記,是他為建構自己的形而上學理論所做的準備和探索,從中可以看出他對于中國和西方哲學形上學的集中思考。
宗白華認為,西方的哲學形上學及宇宙觀是一種數(shù)學幾何學的形態(tài)。從托勒密著《天學大成》開始,到后來的伽里略、牛頓、愛因斯坦都是運用數(shù)學或幾何學的方法來描述宇宙與天體的結構和運行規(guī)律。西方哲學也是如此,所走的是一條純邏輯、純數(shù)理、純科學化的道路。因此,西方的形上學實質(zhì)上是一種科學。反過來說,科學在西方也可以說是一種形上學,因為“希臘人之研究幾何學,并非為實用,而是為理性的滿足,在證明由感覺的圖形,可以推出普遍的真理! 例如,畢達歌拉斯研究數(shù),是證明宇宙秩序與和諧的根源均在于數(shù)。宇宙——世界——科學——形上學,在西方成了一個不可分的整體。宗白華認為,這種形上學不能把握世界鮮活生動的事物和現(xiàn)象,沒有達到宇宙和世界萬物的精神和本質(zhì)。因此,這種形上學對于人的精神和情感世界最終是隔膜的:“西洋出發(fā)于幾何學天文學之理數(shù)的唯物宇宙觀與邏輯體系,羅馬法律可以貫通,但此理數(shù)世界與心性界、價值界、倫理界、美學界,終難打通! 宗白華的這種梳理,應該說揭示了西方形上學的一種本質(zhì),也揭示了西方哲學與科學文化之間關系的一種本質(zhì)。
與此不同的是,宗白華認為中國人的形上學和宇宙觀則是非數(shù)學、幾何學的,因此與近代科學也完全不同。首先,中國古代哲學家沒有注意到西方哲學中所謂的實體。西方從泰勒斯就認為水為萬物之根本,是一不變實體,而中國哲人如老子、莊子、孔子、孟子等以水喻道,但不以水為哲學實體。同時,中國哲學家具有一種傳承、延續(xù)先祖和古圣的政治道德遺訓以及禮樂文化的使命感,因此對哲學與政治及宗教不采取對立的分裂態(tài)度,而主張“信而好古”、“述而不作”。他們對古代的宗教儀式以及禮樂,只是想闡發(fā)其“意”,于其中顯示其形上(天地)之境界。而對于形而下之器物,他們則試圖體會其形而上之道,即在器物的“文章”(文飾)之中顯示出“性與天道”來。這樣,中國古代的哲學不僅沒有與宗教分裂,而且與宗教、藝術(六藝)密不可分,同時與具體的歷史生活、與現(xiàn)實人生的世界息息相通,即所謂“仁者樂道,智者利道。”如果說,西方哲學家把人類歷史生活的所謂“命運”化為一種命定的自然律,那么,中國哲人則把人與自然、社會的關系推向“天人合一于‘保合太和,各正性命’之形上境”。 從這里,我們看到中西方哲學形上學具有一種數(shù)與詩、科學與藝術的分野,風格和氣質(zhì)迥異。
在中國古代的形上學中,宗白華認為,主體是《易》傳與孟子的思想。而構成中國形上學最根本的起點,就是中國人觀察宇宙萬物所采用兩個最基本的維度:象與數(shù)。
易傳所謂:“八卦成列,象在其中矣”,以及“天垂象,圣人則之”等,這里的象實際上具有兩層的意義,一方面,像是宇宙萬物的另一種呈現(xiàn),一種與現(xiàn)實具體事物有區(qū)別的但仍然另一種視覺上的形。這就是所謂“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”; 另一方面,象又是宇宙萬物的范型,可以作為模板。這就是所謂“成象之謂干,效法之謂坤”!俺伞本褪墙Y構、創(chuàng)構的意思。“故‘以制器者尚其象!韵鬄橛薪Y構之范型也! 當然,象本身也有井然秩序的結構,象有它本身構成的規(guī)則和圖形(六位及陰與陽),這種規(guī)則和圖形不僅揭示了具體的世界萬物及其關系,而且它們的意義和所指在根本上也是在宇宙和世界的范圍之內(nèi):“法象莫大乎天地,變通莫大乎四時!倍蟮氖澜缢尸F(xiàn)的形象和意義是無窮盡的:“象為圜,執(zhí)其環(huán)中以應無窮。” 在宗白華看來,真正的、完美的象的世界則是一種音樂的世界:“致中和,天地位焉,萬物育焉。此‘正’唯顯示于樂! 因此,宗白華說:

象即中國形而上之道也。象具有豐富之內(nèi)涵意義(立象以盡意),于是所制之器,亦能盡意,意義豐富,價值多方。宗教的,道德的,審美的,實用的溶于一象。

這種象的世界已經(jīng)超越西方的科學的、數(shù)學的、理性的世界,達到了一種意蘊的境界。這兩者之間的不同,就像孔子所說的:“人莫不飲食也,鮮能知味也。”西方的形上學是“食而不知其味”,而中國的形上學“由序秩數(shù)理中聆出其內(nèi)在的節(jié)奏和諧,音樂,即能‘知味’,即能‘以情情’。以情體其意味! 這就是中國形上學象所具有的可以體驗、意會的獨特功能和意義。
但是,宗白華認為,要完全表現(xiàn)出宇宙和世界的關系,還需要數(shù)(又稱理數(shù))。關于象與數(shù)的關系,宗白華說:

象是自足的,完形,無待的,超關系的。象征,代表著一個完備的全體!

數(shù)是依一秩序而確定的,在一序列中占一地點,而受其決定。故“象”能為萬物生成中永恒之超絕“范型”,而“數(shù)”表示萬化流轉(zhuǎn)中之永恒秩序。……“象”為建樹標準(范型)之力量(天則),為萬物創(chuàng)造之原型(道),亦如指示人們認識它之原理及動力。故“象”如日,創(chuàng)化萬物,明朗萬物!(此處注釋:“靜的范型是象,動的范型即道!保

象之構成原理,是生生條理。數(shù)之構成是概念之分析與肯定,是物形之永恒秩序底分析與確定。

象與理數(shù),皆為先驗的,象為情緒中之先驗的。理數(shù)為純理中的。“象”由仰觀天象,反身而誠以得之生命范型。如音樂家靜聆其胸中之樂奏。

這些不太流暢、完整的筆記揭示出宗白華思維的過程,具有某種跳躍的性質(zhì)。我認為,宗白華這里所思考的象,大致就是宇宙萬物的原型和本源,具有使萬物流動、變化的功能,還構成萬事萬物的存在的理由、原理,故是一種“生命范型”。這種原理不僅是事物存在的根據(jù),也是人類認識它們的路徑和邏輯,因此,象與中國哲學中的道有某種類似。這種“生命范型”的象,不僅是萬物產(chǎn)生的根源,也是宇宙萬物的意義所在。因此,象不僅創(chuàng)化萬物,也使萬物顯現(xiàn)。這樣,在象本身中即存有一種“構成原理”,即“生生條理”。不過,這種“理”不是由理性所把握的,而是由情感和感性運用內(nèi)省的形式(反身而誠)把握的。這是象與數(shù)之間的根本區(qū)別。
另一方面,如果說象為我們呈現(xiàn)出一個具體可感的、變化萬千的世界,數(shù)則是這個世界中呈現(xiàn)的秩序。數(shù)具有我們后來所說的規(guī)律、法則之類的涵義。因此,這種數(shù)與理性相關,是由理性來理解和把握的。但是,宗白華認為,這種數(shù)與西方形上學中的科學的、數(shù)學的數(shù)具有根本不同的質(zhì)。因為中國形上學之數(shù)是“生成的、變化的、象征意味的”,也是“流動性的、意義性、價值性的。”這種數(shù)“以構成中正中和之境為鵠的”。他還說過:“‘天地位,萬物育’是以‘序秩理數(shù)’創(chuàng)造‘生命之結構’。生命有條理結構,則器(文化)成立。(文章之器及機械之器。)” 數(shù)在這里不僅與理性相關,也與“位”、“時”相關。因此,這種數(shù)不能脫離時間和空間的因素,尤其不能脫離時間的因素:“此‘數(shù)’非與空間形體平行之符號,乃生命進退流動之意義之象征,與其‘位’‘時’不能分出觀之!” 這樣,“中國之數(shù)為節(jié)奏與和諧之符號,故有中心之黃鐘之聲、之數(shù),以生其它音與數(shù)。是一完形!痹谶@個意義上,“中國之數(shù),遂成為生命變化妙理之‘象’矣!
我們看出數(shù)與象在根本上又互為一體,難分難解。其原因在于中國宇宙觀的空間永遠是流動不拘的、具體可感的,而不是抽象的、數(shù)學的或幾何學的。關于這個世界的運動和變化的具體規(guī)律和法則,宗白華還是用《易》傳的思想進行解釋,認為乾坤八卦是象,陰陽二氣交感互動是內(nèi)在動力,它們使世界生成并使世界運動。宗白華還說:“此生成之世界曰:‘變通莫大于四時’,……變化世界,即內(nèi)具節(jié)奏規(guī)律,即是實體生成之境,以‘窮則變,變則通,通則久’,以肯定變化世界與價值意義。” 這表明,宇宙和世界萬物運動的根據(jù)在于“變”,“變”是絕對的、永恒的。其實,“變”在這個體系中,既是時間的因素,又是空間的因素。
一般說,《易經(jīng)》中的空間觀念,表現(xiàn)在“位”之中,時間觀念表現(xiàn)在“時”(也即“變”)之中。但宗白華根據(jù)《易》傳象辭“六位時成”之說,闡明空間的“位”不僅是在“時”中形成的,是這個時間過程中短暫的“立腳”場所,而且“位”(六位)還隨著“時”的創(chuàng)進而變化,不是固定不變。由此我們可以認識到,《易經(jīng)》中的空間是在時間中生成、變化的,時與空是不可分離的。
同時,宗白華認為,《易》鼎卦《象傳》“君子以正位凝命”這句話是“中國空間天地定位之意象”:

“正位凝命”四字,人之行為鵠的法則,盡于此矣。此中國空間意識之最具體最真確之表現(xiàn)也。希臘幾和學求知空間之正位而已,中國則求正位凝命,是即生命之空間化、法則化、典型化,亦即空間之生命化、意義化、表情化?臻g與生命打通,亦即與時間打通矣。正位:序秩之象;凝命:中和之象。

這里的關鍵在于“空間與生命打通”,表明中國形上學中的空間不是與人無關的獨立于人類之外的空間,這種空間的意義是在于人生和生命之上。因此,這個空間不僅法典化,而且意義化、表情化。宗白華又認為:“鼎是生命型體化、形式化之象征”。 鼎本身所呈現(xiàn)的,是一種具有生命意蘊的景象,這景象中包含有宇宙、世界和人類社會的秩序,也含蘊著人與人、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與安寧。
宗白華也對革卦《象傳》“君子以治歷明時”進行闡發(fā),展開對于時間的論述。他說:“天地革而四時成。湯武革命,順乎天而應乎人。革之時,大矣哉! 他在這里強調(diào)革卦中的“變”的含義。而這種“變”,是與人的社會生活一體的?梢娺@里所闡述的是一種人類歷史的時間,而不是與人類無關的宇宙時間。宗白華把這種人類歷史時空又稱為“具體的全景”,也就是“四時之序,春夏秋冬,東南西北之合奏之歷律也,斯‘在天成象,在地成形’之具體全景也! “四時成歲”是中國人生活中最普通、也是感受最深刻、最豐富、最有意義的時間。因此,相對于西方的“幾和空間”之哲學,或“純粹時間”(博格森)之哲學,中國乃是“四時自成歲”之歷律哲學也。 時間在這里不僅與空間,還與季節(jié)性的、特定的生活圖景(春耕、夏種、秋收、冬藏)融為一體。在“四時成歲”所展開的大千世界中,生活和生命的意義也得以展開。在伴隨特定的、切實的、豐富的內(nèi)容和具體感受的時間空間中,中國古代人們的生活是有節(jié)奏的、有情調(diào)的。
因此,中國形上學的時空觀是與古代中國人的生產(chǎn)和生活密切相關的。宗白華認為:“中國人的宇宙概念本與廬舍有關!睢俏萦,‘宙’是由‘宇’中出入往來。”“中國古代農(nóng)人的農(nóng)舍就是他的世界。他們以屋宇得到空間概念,從‘日出而作,日入而息’(《擊壤歌》),即從宇中出入作息,而得到時間觀念! 同時,宗白華認為從“世界”二字來看,“世”的古字與“葉”(葉)相關,“一年一度新葉就是一世,子孫世世相承也如新葉”;而“界”字從“田”,即為田地劃界。“世界”二字的含義從草木的枯榮到生命的延續(xù),以及伸展到田野、季節(jié)、收成等意義,都是與農(nóng)業(yè)的生產(chǎn)生活相關。另外,他還把中國的“日”字解釋成為日出上升的形象,說明中國人的每一天,中國人的時間與生活,是與太陽相關的(這并非意味著每天必須有太陽)。這種宇宙觀是與中國人的生命觀、價值觀密切相關的。
比較西方的形上學,這里的根本差別在于:西方形上學的世界范式是一個概念的、邏輯的體系,它與構成世界的質(zhì)料是分離的,與人類的社會生活也沒有內(nèi)在的聯(lián)系和貫通;中國的形上學的宇宙和世界則是一個與人類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景,這個世界的主體是人類,世界的意義在于人類的生活,它所展示的宇宙星空、江河湖海、山川草木、花鳥魚蟲、飛禽走獸、春夏秋冬,都是與人類有密切的和諧關系的事物,它們呈現(xiàn)出的意義是人類生活的所賦予的。因此,這個世界是一個充滿意蘊和情趣的天地,它的最高境界是音樂。這就是宗白華所建構的中國形上學的天地。
應該強調(diào)的是,在宇宙及其運動過程以及認識的結構次序中,宗白華認為,中國人從日常生活的各個方面,從具體使用的器具和禮節(jié)儀式中,就可以達到形上學的境界,而不像西方柏拉圖的模式,從具體的人體美開始,經(jīng)過心靈美、制度文化的美、知識的美,然后達到最高的境界。 因此,在宗白華看來:

中國哲學是就“生命本身”體悟“道”的節(jié)奏。“道”具象于生活、禮樂制度。道尤表像于“藝”。燦爛的“藝”賦予“道”以形象和生命,“道”給予“藝”以深度和靈魂!

體道和悟道最典型的表現(xiàn)就是孔子觀看流水的感慨:“逝者如斯夫,不舍晝夜!”宗白華認為,這“最能表現(xiàn)出中國人這種‘觀吾生,觀其生’(易觀卜辭)的風度和境界。這種最高度的把握生命,和最深度的體驗生命的精神境界,具體地貫注到社會實際生活里,使生活端莊流麗,成就了詩書禮樂的文化! 這樣,儒家的或曰傳統(tǒng)的禮樂,就使我們?nèi)粘I钪凶钇胀ǖ囊率匙⌒屑叭沼闷,升華進端莊流麗的藝術領域。中國人的日常生活于是成為藝術化的生活:“三代的各種玉器,是從石器時代的石斧石磬等,升華到圭璧等等的禮器樂器。三代的銅器,也是從銅器時代的烹調(diào)器及飲器等,升華到國家的至寶。而它們藝術上的形體之美,式樣之美,花紋之美,色澤之美,銘文之美,集合了畫家書家雕塑家的設計與模型,由冶鑄家的技巧,而終于在圓滿的器形上,表現(xiàn)民族的宇宙意識(天地境界),生命情調(diào),以至政治的權威,社會的親和力! 所以,宗白華認為:

在中國文化里,從最底層的物質(zhì)器皿,穿過禮樂生活,直達天地境界,是一片混然無間,靈肉不二的大和諧,大節(jié)奏。

中國人的個人人格,社會組織以及日用器皿,都希望能在美的形式中,作為形而上的宇宙秩序,與宇宙生命的表征。這是中國人的文化意識,也是中國藝術境界的最后根據(jù)。

中國人感到宇宙全體是大生命的流行,其本身就是節(jié)奏與和諧。人類社會生活里的禮和樂,是反射著天地的節(jié)奏與和諧。一切藝術境界都根基于此。

從以上所述我們看到,宗白華的形上學所描繪的理想世界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、洋溢著詩意和樂音的宇宙和世界。因此,這個世界(包括宇宙)與人的關系,就從哲學本體論、認識論的問題,演變成一個審美本身和藝術哲學的問題。故有人說宗白華的形上學也是美學。 宗白華建構的這個富于詩意的形上學,可以說是中國現(xiàn)代思想史、哲學史上的一件杰作。比起為數(shù)不多的幾個創(chuàng)立體系的現(xiàn)代哲學家如金岳霖、熊十力、馮友蘭、梁漱冥、賀麟等,宗白華的形上學也是思想獨特、別具風格的,因此具有極高的價值和意義。同時,對于中國現(xiàn)代美學史來說,宗白華的形上學更是一個劃時代的標志,也是壁立于平緩山巒之上的一個絕頂。在已經(jīng)過去了的20世紀,中國的美學學者們只能仰視其項背,甚至如同煙霧中的廬山,在21世紀的麗日朗照之前,我們還沒有真正看清它的輪廓。

宗白華對中國藝術理想與特質(zhì)的發(fā)現(xiàn)

宗白華在他的形上學基礎上,展開了對中國古典藝術——詩、畫、音樂、雕塑、書法、舞、園林、建筑等的獨創(chuàng)性研究,建立了較為系統(tǒng)的中國美學和藝術學理論體系,從而成就了他在這個領域無與倫比的一代宗師地位。宗白華對中國藝術研究的突出貢獻,我認為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:第一是發(fā)現(xiàn)了中國傳統(tǒng)藝術美的兩大類型,即“錯彩鏤金”的美與“芙蓉出水”的美,而后者是中國古典藝術所追求的最高的美的境界;另一是,他在中西哲學、文化、藝術的大背景下,重新發(fā)現(xiàn)了中國傳統(tǒng)藝術中的時空意識,由此對中國藝術意境作了精湛絕倫的闡發(fā),揭示了中國藝術不同于西方的、獨特的意蘊、內(nèi)涵和精神,把中西藝術的方法論差別,上升到哲學和宇宙觀的高度。
先談第一點。
鮑照曾說謝靈運的詩評如“初發(fā)芙蓉,自然可愛”,而顏延之的詩是“鋪錦列繡,亦雕繢滿眼”。宗白華說:“這可以說代表了中國美學史上兩種不同的美感或美的理想。” 他認為這兩種美感或美的理想,表現(xiàn)在詩歌、繪畫、工藝美術等中國古代藝術的各個方面。像楚國的圖案、楚辭、漢賦、六朝駢文、顏延之詩、明清的瓷器,一直存在到今天的刺繡和京劇的舞臺服裝,詩中的對句、園林中的對聯(lián)等,都是一種“錯彩鏤金、雕繢滿眼”的美,講究華麗和雕飾。這種美雖然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很大,但向來被認為不是藝術的最高境界;而像漢代的銅器、陶器,王羲之的書法、顧愷之的畫,陶潛的詩、宋代的白瓷,這又是一種美,即“初發(fā)芙蓉,自然可愛”的美。比較起來,他認為“初發(fā)芙蓉”的美比“錯彩鏤金”的美具有更高的境界。
從歷史的發(fā)展來說,真正崇尚這種“初發(fā)芙蓉”的審美理想是魏晉以后。魏晉時期對“初發(fā)芙蓉”美感的激賞和崇尚,標志著中國人的審美趣味和藝術創(chuàng)造達到了一個新的階段。同時,“初發(fā)芙蓉”這種藝術美的理想的出現(xiàn),不僅是中國藝術本身發(fā)生了重大而又深刻的變化,也體現(xiàn)了當時中國人心靈和觀念的一些轉(zhuǎn)變和特征。 在魏晉時期,藝術“著重表現(xiàn)自己的思想,自己的人格,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。陶潛作詩和顧愷之作畫,都是突出的例子。王羲之的字,也沒有漢隸那么整齊、那么有裝飾性,而是一種‘自然可愛’的美。這是美學上的一個大的解放。詩、書、畫開始成為活潑潑的生活的表現(xiàn),獨立的自我表現(xiàn)!币虼,宗白華認為:

魏晉六朝是一個轉(zhuǎn)變的關鍵,劃分了兩個階段。從這個時候起,中國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向,表現(xiàn)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。那就是認為“初發(fā)芙蓉”比之于“錯彩鏤 金”是一種更高的美的境界。

六朝時的著名詩評家鐘嶸很明顯贊美“初發(fā)芙蓉”的美。唐代在唐初四杰之時,還繼承了六朝之華麗,但已有了一些新鮮空氣。經(jīng)陳子昂到李太白,詩歌完全表現(xiàn)出了“初發(fā)芙蓉”的美的理想。李白詩云:“清水出芙蓉,天然去雕飾”,“自從建安來,綺麗不足珍。圣代復元古,垂衣貴清真”。這里的“清真”也就是清水出芙蓉的境界。杜甫也有“直取性情真”的詩句。司空圖《詩品》雖有雄渾的美的主張,但他說過“生氣遠出”、“妙造自然”的詩歌理想,也就是“清水出芙蓉”的境界。到了宋代,蘇東坡用奔流的泉水來比喻詩文,要求詩文的境界要“絢爛之極歸于平淡”。平淡并不是枯淡,中國向來把玉作為美以至于人格美的理想,玉的美就是“絢爛之極歸于平淡”的美。蘇軾又說:“無窮出清新!薄扒逍隆迸c“清真”也是同樣的境界,即“初發(fā)芙蓉”的境界。 總而言之,魏晉以后這種“初發(fā)芙蓉”的審美理想受到歷代大家的推崇,漸漸成為藝術創(chuàng)造中的正宗和主潮。

下一頁

【重估宗白華-建構現(xiàn)代中國美學體系一個范式】相關文章:

論“實踐”與中國當代美學建構03-18

小議宗白華《美學散步》中的“虛與實”11-25

古代哲學傳統(tǒng)的詮釋與現(xiàn)代中國哲學的建構02-27

王國維與中國美學的現(xiàn)代轉(zhuǎn)型03-18

辯證法的命運與中國現(xiàn)代性的建構03-02

新世紀中國后現(xiàn)代文化美學蹤跡03-19

現(xiàn)代唐詩學范式:“詩史互證”辨正03-16

現(xiàn)代音樂美學思想探微03-15

西方審美現(xiàn)代性的三大范式02-28